能源知识
港城大与深圳共建国家级专利转化平台 助力湾区科创与知识太欣新材料科技产权转化腾飞
12月4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在深圳举办首届深港知识产权论坛,同一天,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以下简称“深国转”)正式宣布运行,成为深港合作的又一重磅之举。
论坛现场,港城大校长及大学杰出教授梅彦昌发出“未来的创新将会是三角形的模式”的判断,“三角”为何物?如何以稳定的形态支撑起大湾区乃至全中国的科创未来?这个自诞生之初便携带创新、开拓基因的平台又将有怎样的发展?
作为深港合作的重要一环,港城大的优势毋庸置疑。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港城大位居62位,更有19个学科在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跻身全球50强行列,其中能源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前沿学科榜上有名,竞争力不言而喻。
早在2021年,港城大便宣布投放五亿港元,推出名为“HKTech300”的大型创新创业计划,为初创团队提供支持,保护科创灵感的第一簇火种,并积极“以赛促创”,于第二年开展首届“HKTech300创新创业千万大赛”,聚焦大健康、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能源和环保技术等多个领域,吹响香港与内地科创合作发展的号角。
今年9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开学典礼上,第三届HKTech300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正式举办,让港城大的创新基因辐射内地,吸引更多学子投身科创事业。
放眼全球,香港在市场成熟度、创新创意等细分领域都独具优势,也因其区位优势成为众多海外名校接触内地的桥梁。梅彦昌在现场提到,目前,香港城市大学已与剑桥大学签署多项协议,并邀请来自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希伯来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的杰出学者参与“深国转”,成为内地与世界交流接轨的重要纽带,“创新需要合作,在各方的合作中,这个平台将会成功,相信将会对全球的创新产生积极影响。”
知识产权早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国际贸易体系的构建和运行的“标配”,目前,国家专利审查高速路合作网络已覆盖84个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网络也在不断健全中,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理应在知识产权的运营与转化上有更多作为。
论坛现场,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黄绍龙以及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英权悉数到场,言语中透露着对港城大携手深圳搭建这一国家级专利转化平台的充足信心以及对未来的热切期盼。
今年6月,广东省专利转化应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技术要素流转渠道,而素来拥有“创新之城”称号的深圳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平台诞生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平台,是香港北部都会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交汇点,“一小时科研产业圈”已现雏形,河套法庭、香港深圳知识产权法庭、河套巡回审判点等为知识产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香港世界百强高校研究院落子于此,为深港合作与“深国转”的未来发展打造了聚集效应。
“如今,平台获得了来自政府的支持和监管批准的领域,这是十分幸运的。”梅彦昌如是表示太欣新材料科技。
只谈创新不谈落地无异于纸上谈兵,在三角形的最后一边,是创新与知识产权转化的指挥棒——产业。如何让研究成果应用于市场,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港城大正积极投身实践。
2024年1月,香港城市大学设立创新学院,彰显这所年轻高校对创新与应用的执着追求,梅彦昌表示,设立这一学院的目的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在学校内部构建起自身的生态系统,不仅能实现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还能与产业和市场紧密相连。
论坛上,来自港城大多个科研团队展示了自身的科研成果。其中,港城大电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智能能源转换及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太欣新材料科技、学务长钟树鸿团队正在研究大规模电池储能系统的自主能量路由技术,关注电池利用率的提高以及废旧电池的高效清洁回收和再利用,在团队成员介绍结束后,吸引了不少在场嘉宾交流提问,毫无疑问,这在内地新能源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拥有广阔的施展空间。
“香港城市大学能够帮助人才美梦成真。”钟树鸿感慨之余表示,“美梦成真除了有技术,还需要市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很好的产业链,我们正在研究的包括智能技术、电池检测系统等内容能够通过港城大和这一平台联络粤港澳大湾区,串联起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市场和需求,努力实现产学研融合。”太欣新材料科技太欣新材料科技